苏州文创
拍有思想的照片

发布时间:2016-11-29

(姑苏晚报记者陶开俭 实习生陈艳秋)易都,苏州摄影行业协会会长;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2015年米兰世博会最佳摄影师。获奖作品有《游园》、《繁花》、《仙侠传》、《心无挂碍》,近百张作品在奥地利、捷克、法国、印度、比利时等地区主办的国际影展中展出。其作品《苏城纪》被金鸡湖美术馆永久收藏。

    每天,打开空间、朋友圈、微博,都能看到大量的照片,有自拍,有美食,有风景。对于我们来说,摄影是为了记录生活。而对于易都,摄影则是他表现自己想法的载体和工具。

    艺术是个性的表达

    易都最早接触摄影是在他人生处于低谷的时候,他从前做过小学老师,车间工人,业务管理员等。来到苏州后,又开始做美工设计,再到开广告公司,做电视媒体。再后来,他的公司倒闭了,那时他才30岁。30岁的年纪突然变得一事无成,他除了喝点闷酒就是成天拿着相机无所事事到处晃悠,自己折腾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传统的学习摄影,都是从研究器材、学习构图用光等入手,易都本能地逆反这种传统摄影的成长门径。传统的摄影比较注重技术本身,对他来讲,这些不是他擅长的,反过来这种枯燥会损伤创作热情。他更愿意以反常态的练习来拿捏他的画面,用更深层的思想来提升作品。常规摄影师初学摄影时都是花大量的时间研究相机和灯光,易都却认为这与摄影艺术背道而驰,他认为摄影是造型艺术,是画面,相机只是一个表达工具,画面好不好看取决于你对美学的理解有多深。易都很喜欢摇滚,都说喜欢摇滚音乐的人对生活充满着激情,非常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也很有自信。这些特点在易都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摇滚能让人血脉贲张,是一个很让人向上的东西,并不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很颓废、很负面。正好相反,它容易让人激情荡漾。这种原创的音乐很多时候是一种宣泄,关乎心灵。”毫无疑问,易都是极具个性的,摇滚的精神这些年来也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创作。文艺的门类是想通的,无论是音乐、诗歌还是摄影,都要求观念的独立,艺术表达的个性化。他说,他没有崇拜的摄影大师,只有喜欢的类型。他不喜欢重复自己,更不喜欢重复别人。易都是骄傲的,也是自信的。

    拍有思想的照片

    《苏城纪》是易都为苏州拍摄的一组宣传照,初看作品,画面似乎是一幅活色生香的工笔,再看发现里面隐藏着一些若隐若现的时尚元素,甚至荒诞的黑色幽默。易都表示,拍《苏城纪》不是出于某个灵感,而是在苏州待下来的一种状态。只是在拍摄手法上进行了一些构思,用带神秘故事的画面来表达对当代摄影的理解和看法,喜欢对传统和现代尝试着巧妙的嫁接,建立贯穿古今的视觉效果,尝试古典主义与现代摄影相结合。在谈及这组片子想表达苏州哪方面的特质时,易都表示其实并没有事先的太多构想,也没有想过苏州有什么样的特质。苏州是千年古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有无数的艺术家在传承,去了解它很容易会产生敬畏之心。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讲很糟糕,你会面临一个选择。是为苏州而拍苏州,还是把苏州当成拍摄元素而实现自我创作,想通了这个问题,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一座城对于一个人来讲,它不是一座城市,只是一个人的感光碎片,无需刻意去理解它。在苏州老宅里,千百年来,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故事,真正的历史或许比我们的想象要鲜活得多,所发生的事情我们也只能凭现有的思维去理解和创作了。所以,在这样的环境拍摄,任何构思都不及真正发生过的事情。易都说他不想把摄影看作是摄影,而是看作表达想法的画面,他要拍有思想的照片。

    在反省中突破

    易都的很多作品都极具争议性,有褒有贬。在被问及如何看待这些争议时,易都表示最开始的动力是来自于对被认可的心情,哪怕是网络上虚幻的一个赞,来自别人的关注和肯定对初期的发展尤为重要,慢慢地,在确立了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后,反倒没那么在意别人的肯定了,相反地,他开始越来越关注那些反对声音,力争从这些争议里,去寻找突破的方向。他认为,人一定要有反省的能力,比任何人都明白自己的成在哪里,败在哪里,毁誉不动心,才能坚持自我最清彻的思路去创作。自觉以后,就是在艰辛的漫漫长程中修行的事了……

    摄影,不仅是摄影本身,可以说它的画面涵盖所有,你可以把它看做设计,也可以看做绘画、看做电影、看做诗歌,只不过是用相机这个载体来表达而已,载体与作品本身的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本身。摄影对易都来讲,意味着太多的东西,就像一场思想启蒙,虽过而立之年才初涉摄影,自从拿起相机拿一刻起,如同找到了青春的军火库,自由、激情、梦想、乌托邦、在路上和理想主义,等等这些,它就像某种神秘的召唤,只有拿着相机的时候,人才是完全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