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创
80后设计师的文创之道
发布时间:2016-11-29
范俊 今年36岁,作为巨蟹男,他对于事业和家庭有着与生俱来的认真和热爱。2003年于江大平面设计视觉传达专业毕业后便开始从事文化设计工作,他对设计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2011年和同伴创办缔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并于2014年5月被评为“苏州大市10大重点文化企业”,范俊本人则于2015年被评为“苏州文化创意产业2015年度人物”。在姑苏69阁产业园内,有一家执着于“苏式生活精致之美”的企业——缔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当我们穿门而入,迎面便是一幅苏式的山水画:几块青石在潺潺的流水中逶迤成径,墙上的《姑苏三韵》装置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完美呈现了苏工苏作的精髓,水前的景观树,悠然升起气定神闲的禅意。及至展厅,一件件艺术品雅致而充满新意,有灵感来源于昆石及昆区的陶瓷光影雕塑《玲珑四梦》,有将太湖石解构重组给予新语言的不二综合瓷板画(荣获2015年紫金奖陶瓷类专项奖)。
文化是用来创新的
在缔丞文化创立的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甚至还未被提出。只是因为对文化与艺术的热爱,设计科班出身的范俊毅然卖掉了已经创办8年的工厂,同两位志同道合的好友携手创办了缔丞文化。
在公司创建初始,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范俊走访了全国很多个地方,从文化名城洛阳等地到一些偏远的乡村,试图发掘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在一次关于漆器的调研中,他第一次见到工艺师傅们聚在一起做漆器。
“大约300平米的空间里,没有一台电脑,他们用的依然是很多年前传承下来的最传统技艺。”他虽然被这种口授心传的继承中所秉持的传统之美所深深触动,却又觉得这种不带任何旁骛的复制缺失了创新的鲜活。
在他看来,文化如果单纯被用来保护、“传承,它最终的归属只能是在博物馆,是被日新月异的生活所抛弃。”所以他和同伴创办缔丞文化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将传统文化带入到大众生活里去,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和接纳它的魅力。
他以苏州的传统手工艺举例说:“比如玉雕、刺绣等,这些都是金字塔尖的文化遗产,它们已经具备了无可比拟的工艺深度,但我们想做的,是通过设计创新,拉开它们的广度。”
范俊表示,中国在前几十年快速的发展中,文化这一块是有一定缺失的。也正是那个时候,欧美文化大量涌入,但是现在应该回归到我们自己的文化当中了。
伴着先知先觉的敏锐,范俊在文化产业上尽心尽力。2014年,缔丞文化荣获“苏州大市十大重点文化企业”称号。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无论是思想还是技艺,其根源当然是人。而对于缔丞文化而言,除了范俊本人外,其他几位主要负责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着出色的能力。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的王宸阳是范俊的发小,也是一同创办缔丞文化的伙伴,在上海有着10数年的艺术品创意订制经验;范俊的同门学弟马凯,同时在日本OTEC株式会社任设计总监。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缔丞文化斩获了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香港设计中心亚洲最具影响力大奖、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奖等30多项设计大奖,也积累了众多经典案例。
结合了苏绣工艺、传统江南挑檐元素和皮影戏文化元素的苏绣中式时钟屏风是缔丞文化的作品之一。这一作品综合考虑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和当下的生活方式,让大众更能接受这样的传统文化,为苏工苏作的传播增光添彩。
手工艺的孵化基地
2015年,范俊被评为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年度人物。谈及此事,范俊说,自己的入选更多的是在于思想观念而不是技艺。他戏称自己是苏州文化的另类思想者,誓要将其从高冷变成“接地气”,从深狭变成大众,继而为更多的年轻人热爱和拥趸。
“我们做这个公司更多的是为了年轻人甚至是小孩子,要让他们懂得中国的美美在哪里,把文化艺术的美,传播在社会大众之间。”
为了这个目的,也是为了建立实践与推广的基地,2014年,“不二”艺术品牌在范俊团队的推动下诞生。缔丞是一个包容性的载体,而不二则是单纯的产品创作平台,但它们让文化服务大众的精神一脉相承。如今,不二正逐渐成长为年轻一代的创客空间和火炬孵化基地,作品也涵盖了手工艺的各个领域。
相较于缔丞在摸索中创立的五年前,今天,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名词,各种口号和活动随之而来。就像范俊所说的,“中国历经了几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正面临自身文化的缺失和大量欧美文化的冲击。然而,现在是时候,也应该让我们重回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中去,它会让我们更了解一个民族的文脉,了解我们脚下踏着的这片土地,也会让我们带着民族自信,重新挺起文化的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