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21
(实习生张琦记者何兵)卢菊英,1950年生于苏州镇湖刺绣世家,7岁开始学习刺绣,师从顾文霞、王识祖两位苏绣大师,为沈寿第四代传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率先把家乡的绣品引入市场经济,并培养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绣娘,被授予“勤劳致富先行者”的称号。2015年获得“全国十大创新人物”称号,作品《金陵十二钗》为苏州苏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市场价值赛过齐白石
1950年,卢菊英出生于苏州镇湖的一个刺绣世家,和镇湖的很多女孩一样,她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学习刺绣。
镇湖镇从宋代以来,就有“家家有绣女,户户有绣棚”之称。卢菊英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引起了苏绣大师顾文霞和王识祖的注意。在两位大师的真传下,卢菊英成为了一代宗师沈寿的第四代弟子,自己的刺绣技艺也有了很大提升。逐渐成名的她,引得不少北京上海的商人专程跑来这个小镇向她求购苏绣作品。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在政策的鼓励下,卢菊英萌生了专业做刺绣投入市场的想法。她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完成了一幅双面绣猫,作品出炉后,她尝试着拿到姑苏饭店,竟然卖到了700块钱。要知道,那个年代,齐白石的画才二三百元一张。卢菊英首战告捷,从此对于苏绣的市场,有了更远大的目标。
卢菊英说,当时就觉得,自己的刺绣作品能卖到700块,那镇湖这么多绣娘,要是帮助大家把刺绣也卖到700块,该有多好!于是,她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的绣娘加入到她的团队中,即使不在她团队中的绣娘,她也积极主动地帮助对接刺绣市场上的买家,慢慢地,卢菊英的名声打响了,有一家省里的外贸公司看中了她,想请她当公司副总,同时询问她:刺绣怎样发展才好?
在刺绣行业中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卢菊英毫不犹豫地说:盖房子啊,弄个刺绣一条街,弄一个镇湖市场出来,让镇湖绣娘们的技艺有用武之地。没想到,当时的设想,在政府的帮助与支持下,居然成真了,这样的发展,也成就了今天著名的“镇湖绣品街”。
在镇湖绣品街上,卢菊英和女儿卢梅红开办了梅红绣庄,和其他各具特色的绣品店铺一道,开启了镇湖苏绣产业的新篇章。而作为这一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的卢菊英,并不满足于现状,她一方面推动乱针锈在苏绣中的使用与发展,一方面自己也在不断钻研,让苏绣更加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让刺绣文化浸透到大众里去。
代代绣娘推陈出新
“我最开始是和我母亲、我奶奶学习的刺绣”,卢菊英回忆自己的刺绣生涯时说,“我的女儿卢梅红小时候也和我学习刺绣,现在我的外孙女大学毕业了,也特别喜欢刺绣。”
卢菊英说,最让她开心的事就是镇湖的这些新一代绣娘们,技艺水平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卢菊英是一个不吝技术的人,她致力于苏绣的人才培养,几十年间,她培养了大批苏绣人才,除了他的女儿卢梅红之外,朱寿珍、王丽华、卢福音等也都各自在刺绣界闯出了名堂。
苏绣除了在人身上得到了传承,在技艺针法上更是代代相传,并且在这种传承里不断丰富,不断有新的技法出现并投入使用。“本来刺绣只有几种绣法,像旗袍花啊之类的,但是在我们现在的发展中,各种各样的绣法都出现了,像单面绣、双面绣、三异绣。”
卢菊英认为,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不再各家保留技术,而是技术公开,一家发现了新的绣法就会立刻告诉大家。只有集大家的智慧和想法,刺绣的质量才能变高,质量越高,才能有更高的艺术价值。“这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苏绣传承发展中的必经之路。”
苏绣之美靓丽中国
在采访中,卢菊英总愿意提到“中国之美”这四个字。她觉得,苏绣应当走出去,让世界都能看见苏绣之美。
在卢菊英珍藏的许多照片中,有一张是她特别喜爱的。这幅照片是在卢菊英年轻时候拍摄的,当时的她正在为赞比亚总理绣《五牛图》,这是她苏绣作品走出国门的一步,也是展现苏绣之美、中国之美的一步。
2014年,卢菊英在中国旗袍会江苏分会会长梁俪馨的推荐下,参加了“旗袍情·中华美”环球大赛并获得金奖。她在一针一线间的精细,让世界看见了中国之美,苏绣之韵。卢菊英说,一件真正精美的旗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不仅做工复杂,而且构思也要巧妙,在制作过程中,多种针线互相融合,多种技艺互相渗透,曾经她为了一件龙凤呈祥旗袍,请上了几个绣娘绣上了几个月,精致之美让人惊叹。也只有这样,中国的苏绣才能有足够的自信与实力,走出国门。如今,卢菊英已经66岁了,但她依旧坚持刺绣创作,每年都会有新作品问世。她说,她愿意在传统的技艺上,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现代苏绣的新发展,尽最大的努力,也希望苏绣能够代表中国文化,走上更多的国际舞台。
(本文感谢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